在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史上,现存最古老也最重要的兵学著作非《孙子兵法》莫属,它不仅是春秋晚期以前兵学思想的集大成者,更以其极具价值的思想缔造,为后人的兵学思考开发了无数秘诀。茅元仪倾心赞颂道:“先秦之言兵者六家,前孙子者,孙子不遗;后孙子者,不能遗孙子,谓五家为《孙子》注释可也。
”(《武备志·孙子兵诀评》)而在笔者看来,纵然将上述“先秦之言兵者六家”替换为“中国古代言兵者”亦不为过。在传统兵学领域,《孙子兵法》可谓前无昔人,后无来者,职位高贵,无一匹敌。
《孙子兵法》的思想内在博大精湛,它是最好的思维训练的教科书,从今天开始,我们将一起明白孙武缜密高明的兵学思维,掌握孙子的不败之法和战胜之法,对于整个的人生都大有裨益。计篇第一(运筹庙堂之上) 战争三部曲:庙算、野战、攻城。
对应的内容就是第一《计篇》、第二《作战篇》、第三《谋攻篇》,这三篇内容对战争的历程做了全景式地形貌。作为《孙子兵法》十三篇中的第一篇,《计篇》提出了统摄全书的重要理论,堪称全书的总纲。
曹操解释“计”的内在道:“计者,选将、量敌、度地、料卒、远近、险易,计于庙堂也。”可知此处的“计”,实即庙算,是指君臣在庙堂上的军事战略计划。这里,先对“计”做一个比力研究。《孙子兵法》的“计”,算也,盘算双方实力,类似现代治理学的SWOT分析(即对一个项目从优势、劣势、时机、威胁四方面的分析研究),反映着孙子的焦点思想“先胜后战”,或者叫“赢了再打”、“实力决胜”。
“计”的目的是知胜。通过盘算定胜负,胜了才打,这就叫“胜算”。
三十六计的“计”,指奇谋巧计,阴谋企图,反映着人性的弱点,贪巧求速,总想设个奇谋巧计就搞定了。诸葛亮的计也是如此,用孙子的“五事七计”去权衡,诸葛亮就不及格了。道、天、地、将、法,他哪一条SWOT分析能胜过魏国?但他为了一个梦想,一个情结,兴师动众,六出祁山,九伐中原,劳民伤财,尸横遍野。
他要做的事,是唯有冒险,以荣幸才气乐成的事,偏他又是审慎之人,不打无掌握之仗,一看不行就撤兵。那当初又何须兴兵呢?所以诸葛亮之计,计得糊涂。
那为什么在民间诸葛亮那么有名,人人喜爱呢?因为有故事(外行看热闹)。真正的战略,真正的胜战,看上去往往平淡无奇,是没有故事的,所谓“善战者,无智名,无勇功”,就是看似平淡无奇,没故事。《计篇》的内容,归纳综合说就是“五事七计,十二诡道”:“五事七计”,是基本面、实力面、战略面。
“五事”,是道、天、地、将、法,盘算比力敌我双方这五个方面,获得“七计”,七个盘算比力的效果:主孰有道?将孰有能?天地孰得?法律孰行?兵众孰强?士卒孰练?赏罚孰明? 兵法讲庙算,算的就是这“五事七计”,算下来就知道胜负。胜了才打,没有胜算就不打,就韬光养晦,继续准备。准备什么?还是准备“五事七计”,把自己那七个方面的分数打上去。
所以这“五事七计”才是兵法的基础。赢了再打,庙算算赢了,再兴师动众,到战场上去见个分晓。上了战场,“兵者,诡道也”,才开始阴谋企图的发挥,多方以误之。
可是做任何事业,奇谋巧计都不是本质。刘邦赢了项羽,每一步都有奇谋诡道,但本质还是“五事七计”的全面领先,从入关秋毫无犯,“约法三章”开始,刘邦在政治上就已经甩开项羽几条街。中国历史上奇谋诡道第一人,诸葛亮,他的故事已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门,但他怎么打也赢不了。
因为他的庙算、“五事七计”基础都没有胜算。所以我很是同意司马懿骂他逆天而行。“天”是什么,就是“五事七计”。
我们谋划也是一样,你踏踏实实把产物,把服务做好,别老想着有什么“招”。实际上,奇谋诡道很容易,就那几招,其实技术含量很低,主要技术要点在于演戏要演得像而已。可是“五事七计”技术含量就太高了,全是真功夫,是人格,是智慧,是汗水,是时间,是积累。所以人们爱听三十六计,不爱听“五事七计”。
本文来源:天博综合体育官方app下载-www.qiheye99.com